咨询热线:13521698376    13381223838

SW建筑体系
SW建筑体系
电话:010-63710798
手机:13521698376
手机:13381223838
www.huameikebo.com
当前位置是: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四川:推进村镇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发布时间:2022/3/28

 

 

图片
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作出了判断,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构建四川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其中,中心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型城乡格局的重要底部基础。”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去年四川省印发《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

 

 

图片
提升农房质量

 

 

围绕农房安全做文章,对农房实行动态监测监管。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持续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印发《四川省农房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导则》,推动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农房保障工作协调联动和数据互通共享,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出台《四川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工作台账,特别针对用作经营性用房的农村自建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加强农房风貌改造,划定特色风貌区。编制全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以地理区位和民族空间分布为抓手,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地形地貌、地震烈度等多要素,突出主导要素,划分出汉族、安多藏族、康巴藏族、嘉绒藏族、彝族和羌族特色风貌区。

 

 

 

开展宜居型农房建设试点,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四川省深入开展宜居型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积极推广经济美观、绿色节能的现代农房建造技术,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建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结合危房改造和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宜居型农房建设,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要求,持续对乡村建筑风貌进行引导,有效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特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农民居住品质。

图片
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阶段作出了判断,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构建四川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其中,中心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型城乡格局的重要底部基础。”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去年四川省印发《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

 

图片

眉山市丹棱县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

 

图片
提升农房质量

 

 

围绕农房安全做文章,对农房实行动态监测监管。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持续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印发《四川省农房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导则》,推动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农房保障工作协调联动和数据互通共享,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出台《四川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建立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工作台账,特别针对用作经营性用房的农村自建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图片

 

加强农房风貌改造,划定特色风貌区。编制全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以地理区位和民族空间分布为抓手,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地形地貌、地震烈度等多要素,突出主导要素,划分出汉族、安多藏族、康巴藏族、嘉绒藏族、彝族和羌族特色风貌区。

 

图片

 

开展宜居型农房建设试点,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四川省深入开展宜居型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积极推广经济美观、绿色节能的现代农房建造技术,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建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近年来,四川省在农村节能住房探索上不遗余力——既有轻钢装配式农房,又有现代夯土技术在传统村落中的运用,还有光伏发电等在既有农房中的低碳绿色改造。在绵阳、遂宁、广安等地已有相当数量的轻钢装配式农房投入使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图片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结合危房改造和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宜居型农房建设,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要求,持续对乡村建筑风貌进行引导,有效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特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农民居住品质。

,